为进一步提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规范学位评定相关工作,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关于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的要求》(以下简称《成果要求》)。
第一条 本《成果要求》适用于2024级及以后的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
第二条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取得的学术或实践成果应当由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完成,在相应学科领域具有先进性,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是申请硕士学位和学位评定的重要支撑和主要依据。
第三条 学术学位研究生可以以下列形式呈现学术成果或实践成果(以下条件二选一):
1、A类创新性成果1项;
2、B类创新性成果2项,任选2项。
A类创新性成果包括:
(1)SCI收录论文(投稿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刊出或有DOI出版号;要求非当年中科院期刊预警名单内期刊);
(2)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国内一级期刊目录(附件1)上发表论文1篇;
(3)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及以上、行业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及以上、国家级科研奖励(有证书,有署名);
(4)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有署名);
(5)参加教育部、团中央、工信部等直接主办的“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国家级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或由教育部能动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核能等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科类比赛(如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承办的“互联网+”等省部级综合类比赛,并获一等及以上奖励(排名前三),成果第一单位为beat365官网。
(6)参加《beat365官网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目录》中的会议并口头宣读论文,原则上要求提交论文全文。
B类创新性成果包括:
(1)省部级三等奖、行业学会科技奖三等奖(有证书,有署名);
(2)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
(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国防专利,1项(申请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
(4)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申请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
(5)参与完成重要项目的结题报告/科技报告/国防报告(有署名、有校印或上级部门盖章;仅认可符合beat365官网当年科研关键业绩标准的项目);
(6)参与编写国家标准或国家行业标准(正式颁布并在主要编写人一栏中有署名);
(7)参与撰写高水平专著/教材3万字以上(在封面有署名、或在前言中有说明);
(8)参加教育部、团中央、工信部等直接主办的“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国家级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或由教育部能动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核能等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科类比赛(如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承办的“互联网+”等省部级综合类比赛,并获二等(前三)、一等及以上(前五)奖励,成果第一单位为beat365官网;
(9)EI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投稿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
(10)参加1次国际或2次国内二级以上学会学术会议并口头宣读论文,原则上要求提交论文全文。
第四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以下列形式呈现学术成果或实践成果(以下条件二选一):
1、A类创新性成果1项;
2、B类创新性成果2项,任选2项。
A类创新性成果包括:
(1)SCI收录论文(投稿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刊出或有DOI出版号;要求非当年中科院期刊预警名单内期刊);
(2)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国内一级期刊目录(附件1)上发表论文1篇;
(3)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及以上、行业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及以上、国家级科研奖励(有证书,有署名);
(4)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有署名);
(5)参加教育部、团中央、工信部等直接主办的“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国家级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或由教育部能动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核能等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科类比赛(如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承办的“互联网+”等省部级综合类比赛,并获一等及以上奖励(排名前三),成果第一单位为beat365官网。
(6)学位论文课题创新性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附有导师和硕士生署名的创新性成果工程应用证明,应用证明中需体现应用效果、创新性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该创新性成果在学位论文中至少以完整一章体现工程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应用效果等内容);
(7)参加《beat365官网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目录》中的会议并口头宣读论文,原则上要求提交论文全文。
B类创新性成果包括:
(1)省部级三等奖、行业学会科技奖三等奖(有证书,有署名);
(2)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
(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国防专利,1项(申请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
(4)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申请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
(5)参与完成重要项目的结题报告/科技报告/国防报告(有署名、有校印或上级部门盖章;仅认可符合beat365官网当年科研关键业绩标准的项目);
(6)参与编写国家标准或国家行业标准(正式颁布并在主要编写人一栏中有署名);
(7)参与撰写高水平专著/教材3万字以上(在封面有署名、或在前言中有说明);
(8)参加教育部、团中央、工信部等直接主办的“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国家级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或由教育部能动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核能等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科类比赛(如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承办的“互联网+”等省部级综合类比赛,并获二等(前三)、一等及以上(前五)奖励,成果第一单位为beat365官网;
(9)EI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投稿日期为硕士在读期间);
(10)参加1次国际或2次国内二级以上学会学术会议并口头宣读论文,原则上要求提交论文全文。
第五条 上述论文、专利、奖励等成果的署名要求:成果的署名由研究生与导师根据具体情况协商确定,硕士研究生应为成果的第一或第二作者;在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时,第一作者应为导师。承认共同一作,但仅硕士研究生为学生作者第一有效,且该学术论文应在硕士学位论文对应章节中体现。成果的第一作者单位必须是beat365官网(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中有明确规定的,单位署名要求按联合培养协议执行)。成果须与硕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投出前应经导师审阅同意。
A类创新性成果(6),B类创新性成果(5)以及其他科技获奖、科技报告等要求有明确的佐证材料,并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认定。
第五条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本学科《成果要求》中特别优秀的成果,经导师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学制不少于两年)。
第六条没有取得本规定中《成果要求》的研究生,学习期满,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业内容、成绩合格,学位论文的水平经过导师同意、评审专家审核通过后,也可进行答辩及学位申请。
第七条 本《成果要求》的解释权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第八条 本《成果要求》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024年5月20日
附件1: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国内一级期刊目录
一、综合类
序号 | 期刊名 | 主办单位 | 每年发行期数 |
1 | 中国科学 | 中国科学院 | 12 |
2 | 科学通报 | 中国科学院 | 36 |
3 | 中国工程科学 | 中国工程院 | 12 |
二、机电、自动化、机械、工程、建筑、计算机类
序号 | 期刊名 | 主办单位 | 每年发行期数 |
1 | 工程热物理学报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 12 |
2 | 动力工程学报 |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 12 |
3 | 航空学报 | 中国航空学会 | 12 |
4 | 宇航学报 | 中国宇航学会 | 12 |
5 | 航空动力学报 | 中国航空学会 | 12 |
6 | 内燃机学报 | 中国内燃机学会 | 6 |
7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 24 |
8 | 太阳能学报 |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 12 |
9 | 化工学报 | 中国化工学会 | 12 |
10 | 机械工程学报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24 |
11 | 振动工程学报 |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 6 |
12 |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 中国光学学会 | 6 |
13 | 光学学报 | 中国光学学会 | 12 |
14 | 声学学报 | 中科院声学所 | 6 |
15 | 力学学报 | 中国力学学会 | 6 |
16 | 水利学报 | 中国水利学会 | 12 |
17 | 化学物理学报 | 中国物理学会 | 6 |
18 | 硅酸盐学报 | 中国硅酸盐学会 | 12 |
19 | 自动化学报 | 中国自动化学会 | 12 |
20 | 计量学报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 6 |
21 | 兵工学报 | 中国兵工学会 | 12 |
22 | 中国环境科学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12 |
23 | 自然资源学报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12 |
24 | 煤炭学报 | 中国煤炭学会 | 12 |
